妇产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体积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 2019-05-23 01:58:42
  • 498463次
文章内容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9 年 4 月第 54 卷第 4 期 

作者:彭超苏燕燕陆叶周应芳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100034;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101300

通信作者:周应芳,Email:zhouyf8853@163.com


目的


     使用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未产患者的子宫体积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 2016 年7月1日至 2017 年8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内异症未产患者107例 作为内异症组,其中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者 59 例、分泌期者48例,10例有妊娠流产史;同期住院的非 内异症未产患者 101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者 71 例、分泌期者30例,37 例有妊娠流产史。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手术前均行经阴道或经直肠彩超检查测量子宫的长度、宽度和厚 度 ,根据公式计算子宫体积 。 


结果


内异症组患者的子宫体积[(69±26)cm3]大于对照组[(54± 18)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组中曾受孕的患者子宫体积[(78±34)cm3] 大于未孕者[(68±25)cm3]。子宫内膜厚度内异症组大于对照组[分别为(9.1±3.5)、(7.8±2.9)mm,P<0.05],且与子宫体积呈正相关(r=0.39,P<0.05)。血红蛋白含量内异症组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 12)、(131±10)g/L,P<0.01],且两组血红蛋白含量与子宫体积均呈负相关(r 内异症组=-0.12、r 对照组=-0.21,P 均<0.05)。内异症组痛经患者的子宫体积[(73±28)cm3]大于无痛经者[(62±19)cm3,P<0.01];子宫 体 积 内 异 症 组 痛 经 患 者 和 无 痛 经 患 者 均 大 于 对 照 组 痛 经 患 者[(55 ± 20)cm3]和 无 痛 经 患 者[(53 ± 17)cm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且内异症组痛经程度与子宫体积呈正相关(r=0.20,P=0.042)。内异症组IV期患者的子宫体积[(79±30)cm3]大于III期[(58±14)cm3,P<0.01]。

结论

内异症患者的子宫体积增大,可能与痛经、月经过多和不孕相关。


◆  ◆  ◆  ◆  ◆  


讨论

一、子宫结构的测量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经阴道超声检查经济实用,方便易行,不受金属宫内节育器的影响,是临床首选的 检查子宫的方法,但测量精确性稍差。关于子宫结构测量,国外有学者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如OsiriX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来评估子宫体积[5]。也有些学者通过 MRI 扫描子宫肌层及子宫内膜的相应径线 评估子宫体积,并证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肌层体积大于非内异症患者,但例数较少;动态 MRI 可以清 晰显示子宫肌层的收缩和子宫结合带的肌肉收缩 波,可提示子宫的疾病状态[6]。三维重建和MRI检查虽为精确的检查技术,但由于价格较贵,有金属宫内节育器时为检查禁忌等,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 制。因此,英国不推荐使用 MRI 诊断内异症,而推荐经阴道超声检查用于内异症的诊断[7]。据此,测 定子宫体积建议使用超声检查。


二、内异症患者子宫体积增加及其可能的原因


本研究的超声测定结果表明,内异症患者的子宫体积大于对照组,支持Koshiba 等[2]报道的MRI检查的结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子宫体积曾受孕的内异症组患者大于未孕者,后者既大于对照组未孕患者、也大于对照组曾受孕患者。所以,可以排除两组患者子宫体积的差异与患者受孕史有关。

 内异症患者子宫体积增加的可能原因:

1. 内异症患者子宫局部的高雌激素水平刺激的结果[8]:芳香酶表达于内异症在位的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中,但不表达于未患此病妇女的子宫内膜 或子宫肌层中,内异症的芳香酶异常表达可导致局部雌激素水平增高,局部增加的雌激素可以刺激子宫肌层增生、肥厚从而导致子宫体积增大。临床中也有服用雌激素来治疗子宫体积小(如特纳综合 征)的经验,而且有较好的疗效。

2. 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存在微小的子宫腺肌病病灶[9]:子宫腺肌病也是妇科常见病,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 的代偿性肥大和增殖[10]。Matalliotaki 等[11]回顾性分析了1000 例内异症患者,其中合并子宫腺肌病 为 17.2%。本研究发现,内异症患者的子宫体积增大,此特点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增大相似。推断内异症患者有伴发早期子宫腺肌病的可能。但是,本研究中超声诊断合并子宫腺肌病的例数很少,推测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中内异症患者均为未产妇,平均年龄不足 30 岁,多数未到子宫腺肌病的 发病年龄(一般在 40 岁以上)[12];另外,也可能是由于超声不如 MRI 灵敏[13],文献报道,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敏感度为 80%~86%,特异度为50%~96%[14]。

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两种疾病存在共同的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一些黏附分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改变,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增加,自由基代[11]谢中存在的氧化应激的异常 。通过对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子宫的结构和分子研究表明[9],两者可 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或者说内异症患者的子宫有可 能存在早期的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内异症和子宫 腺肌病患者是否存在共同的遗传因素值得研究。


三、内异症患者子宫体积增加的临床意义

1. 增加的子宫体积可能导致严重痛经及月经过多:研究发现,超声检查有子宫腺肌病超声特征 的妇女痛经程度更重,且子宫腺肌病的超声数据特 征与患者的痛经程度呈正相关[15]。Treloar 等[16]报 道,原发性痛经患者内异症的发病风险增加 2.5 倍, 患有内异症的妇女较强的子宫肌层的收缩力与更 严重的痛经相关。本研究中,血红蛋白含量内异症 组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子宫体积 均呈负相关,提示增大的子宫体积及增厚的子宫内 膜可能导致月经过多甚至贫血,威胁患者的健康。

2. 增加的子宫体积可能导致不孕:内异症患者的子宫体积增加,增厚的子宫肌层有较强的收缩力,除引起严重痛经外[17],也可能与内异症患者的 不孕有关;如果合并有微小的子宫腺肌病病灶,还 可能会加重不孕。但是,国内外此方面的研究很 少,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增加的子宫体积可能是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前兆:内异症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在 30岁左右,而子宫腺肌病要晚约10岁(一般在 40 岁以上)。因 此,可以将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看作是同一疾病在患者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子宫体积增加的患者是否以后更容易发生子宫腺肌病尚待研究, 应持续随访观察。


总之,内异症患者的子宫体积增加,可能与患者痛经有关,还可能引起不孕,也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前兆,其确切的临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辑:沈平虎


31
热门评论
添加到收藏夹
名字:
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