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

产前超声诊断双胎内寄生胎一例

  • 2019-05-11 07:17:19
  • 489537次
文章内容

选自: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 年4月第54卷 第4期

作者:岳敏1 包艳娟2 王恒1 杨帆2 杨星海3 杨小红2

1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435400;2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武汉430070; 3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外科,武汉430070

通信作者:杨小红,Email:yangxiaohong123@163.com



摘  要

寄生胎是双胎或多胎之中的畸形胎儿寄生在另一大致正常胎儿体内的疾病,而本例是由于两个内细胞团被同时包入另一细胞团所发育的胎儿体内的双胎内寄生胎,较为罕见,其超声表现更复杂,生长更快。本例双胎内寄生胎患儿经产前超声诊断,于出生后10 d行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孕妇35岁,孕3产1,妊娠24周于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腹腔内包块”。孕妇12年前曾分娩一正常男婴;3年前一畸形胎儿引产史,具体不详。孕妇平素身体健康,无多胎家族史,此次妊娠无不良反应及用药史。

孕妇于妊娠12周行产前超声检查并于妊娠18周行孕妇血游离胎儿DNA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均正常。孕妇于妊娠24 周行超声检查示胎儿左侧腹腔内见一1.9 cm×1.6 cm囊实性包块,包块大部分为囊性,囊内可见类胚胎样结构,考虑左侧腹腔内畸胎瘤或寄生胎(fetus⁃in⁃fetu)。妊娠31周复查超声:包块明显增大为5.6 cm×3.8 cm,实质成分及骨性成分增多,可见由一光带分隔的两团混合性结构,内均可见骨性结构及不规则无回声区。混合性光团内并可见血流信号。遂转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进一步诊断:胎儿内寄生胎。

孕妇于妊娠39 周自然分娩一女婴,新生儿出生体重3850 g,1分钟Apgar评分为9分,5分钟、10分钟Apgar评分均为10分。新生儿左侧腹部膨隆,可见一包块凸起,随呼吸上下运动;出生后1、6 d 复查超声发现包块继续增大,达10.6 cm×7.9 cm;新生儿左侧腹腔内混合性包块被一光带分隔成两团。左侧团块以实质性为主,实质内有多个不规则小暗区;右侧团块内可见胎儿样结构,并可见颅骨光环,内见无回声暗区及少许脑组织、脊柱,近骶尾部另见不规则无回声区为肢体骨性结构,见图1。

患儿进食牛奶后发生呕吐,考虑与双胎内寄生胎压迫其胃肠道有关,转入新生儿外科。患儿出生后10 d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于患儿左侧腹膜后见双胎内寄生胎,均可见皮肤增厚、四肢、脊柱,左侧标本可见发育不良颅骨及骶尾部闭合性脊膜膨出。见图2。


双胎内寄生胎均有脐带样结构及血管分别与腹腔干动脉分支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相连,无胎盘样结构,完整切除包块。术后病理检查示双胎内寄生胎分别为120、265 g,均可见四肢结构,前者可见软骨、肠管,后者可见颅骨、脑组织、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及脐膨出。随访患儿至2个月体健,腹腔内未见其他异常。


讨  论

寄生胎是双胎或多胎之中的畸形胎儿寄生在另一大致正常胎儿体内的疾病。寄生胎罕见,活产儿中的发生率为1/500 000[1]。一般寄生胎发生在真孪生胚胎中,是由胚胎期的内细胞团分裂为两团细胞,形成两个发育中心。若两个内细胞团的大小相同,持续正常,就会发育成双胎;若发育不均衡,较小的内细胞团就可能被卷入较大的内细胞团所发育的胎儿体内,则可能形成内寄生胎[2⁃3]。而本例是由于有两个内细胞团被同时包入另一细胞团所发育的胎儿体内的双胎内寄生胎。寄生胎通常寄生在正常胎儿的腹膜后[4],也有报道寄生于其他空腔部位等,如颅腔、口腔、颈部、面部、纵隔、背部、阴囊[5⁃8];若附着于胎儿体表,称为外寄生胎。

本例内寄生胎产前数次行超声检查,妊娠24周时胎儿左侧腹腔内可见约2 cm的囊实性包块,内部回声为类胚芽样结构,此时囊性结构为内寄生胎的羊膜囊;随着孕周的进展,羊膜囊内渐渐由增大的胚胎所占据,骨性成分增多,妊娠31周时发展为约5 cm的混合性包块,超声检查可见类颅骨光环及骨骼样回声;此肿块继续增大,骨性成分及血流来源明显。新生儿出生后6 d包块增大明显达10 cm,不仅有颅骨光环,还有部分脊柱回声、骶尾部囊性包块、长骨回声等。提示,寄生胎与宿主胎儿一样,有着相类似的生长发育过程[9]。本例为较罕见的双胎内寄生胎,因此超声表现更复杂,生长更快。寄生胎与畸胎瘤不同,寄生胎的主要标志是有脊柱轴(全部或部分)的存在,据目前的研究,寄生胎无恶变倾向;而畸胎瘤是起源于胚胎的真性肿瘤,可为良性或恶性,但不可能发育成寄生胎[10]。内寄生胎患儿出生后及时手术,预后良好;产前精准诊断和咨询更有利于其出生后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辑:江琪琪

27
热门评论
添加到收藏夹
名字:
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