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44(10): 826-827
作者: 胡大一
本期刊出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简称新指南)是在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简称2007血脂指南)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团队历时1年多辛勤工作的成果。
2007血脂指南的公布对我国血脂异常控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十年来,在这一领域国际国内的研究和观点发生了巨大变化,血脂指南的更新势在必行。
从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到2007年的我国第一部血脂指南,直至这次新指南的制订,指南制订专家组始终坚持原则,一是借鉴国际指南的经验,重视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数据和证据,不迷信、不盲从国外的指南,穿中国鞋,走中国路;二是坚持指南的公益性和科学性,不受各种商业利益干扰;三是体现权威性,指南制订过程汇集了这一领域有造诣、有成就的专家,充分发扬科学民主,认真收集评估研究证据,并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授权发布。
一、新指南制订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挑战
1.2007血脂指南主要依据的是我国多年来积累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亮点是根据我们自己数据制定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卒中)的危险分层,尤其鉴于我国缺血性卒中的高发,加大了危险分层中高血压的权重。当时我国针对ASCVD进行血脂异常干预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仅限于血脂康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一个研究。而2007年以来,我国国内组织和参与国际的血脂异常干预研究日益增多。仅HPS-2 THRIVE一项中欧合作研究中就入组了12 000余例中国患者。
2.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2013年底发表的关于胆固醇和ASCVD新指南,全盘颠覆了美国多年的ATP体系,建议取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异常的干预目标,列出4类需要使用他汀治疗的人群,推荐大剂量高强度他汀干预,引起了美国脂质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我国这一领域的主流学者的一致质疑与反对。
3.近年来,受商业利益驱动,在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血脂异常干预和ASCVD防控的错误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炒作国外小规模、短随访、观察替代终点的探索性研究,片面夸大他汀类药物抗炎症等降胆固醇主导作用之外的多效性,提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围手术期突击使用阿托伐他汀80 mg的序贯疗法。更要关注的是,这一错误观点已广泛传播到县级医院。
我国新指南旗帜鲜明,高举公益与科学的旗帜,坚持中国的证据特色,既没有跟风ACC/AHA,也坚决排除和抵制了商业利益的干扰。
二、新指南的主要亮点
1.不同意ACC/AHA指南的建议,明确坚持根据ASCVD危险分层设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干预目标值。经过充分讨论与投票表决,建议将ASCVD二级预防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干预目标值从2007年的<2.0 mmol/L(80 mg/dl)降低至<1.8 mmol/L(70 mg/dl)。为了充分发扬科学民主,本期专约赵水平教授详细阐述了他关于不改变<2.0 mmol/L(80 mg/dl)目标值的意见。
2.新指南坚持百年胆固醇理论与定律,排除了片面过分强调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干扰。
3.新指南根据我国的数据与证据,强调我国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也不能耐受ACC/AHA推荐的高强度、大剂量他汀治疗,并明确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他汀中、小强度,必要时联合用药的方针。
4.不把ACS与PCI单列,不建议突击使用高强度、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序贯疗法。
祝贺新指南的发表,感谢为之付出心血的专家们。新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相关共识已经成功完成了历史性的桥接作用。学习新指南,宣传新指南,落实新指南,是我们,包括CCEP项目的任务与责任。我衷心希望,恰逢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之后,这部新指南能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我国ASCVD的群防群控推向新阶段和新水平。
参考文献(略)
![]()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