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

一花独放不是春,妇产百家聚金陵:2019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盛大开幕

  • 2019-06-01 00:11:57
  • 431457次
文章内容


       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于2019年5月31-6月2日在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组委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编委会、母胎医学杂志(英文)编委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承办。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郎景和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本届会议执行主席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程文俊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胡娅莉教授。

大会开幕式

      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校长对来到南京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和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大家对南京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妇产科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沈校长回顾了近年学校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所有专家的引领和各位妇产同道的携手努力,此次大会将围绕郎院士提出的“生”的六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特点,有意义,值得同道们探讨和深思。

中华医学杂志社魏均民社长随后为大会致辞,他指出科技期刊在学术研讨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华医学会已经推出APP平台,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检索途径,并且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通过线上和线下、文字和视频的进一步结合,将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检索,魏社长感谢各位同道对杂志的一直以来的支持并预祝大会顺利召开。

大会主席郎景和院士致辞,他认为本次会议不但突出了特点,也突出了重点,还突出了亮点,本次大会接受的英文稿件达300多篇,体现了妇产科同仁对大会高度的关注;基于目前二胎政策的放开,对于怎么生,如何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也是会议的亮点。


郎院士为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现场题字,对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在中国妇产科学术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6月1日大会开幕式上,特别为本届英文论文评选赛的获奖者进行了颁奖仪式。


-----
-----

狄文教授、段华教授、程文俊教授、胡娅莉教授、张玉泉教授、周怀君教授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
-----

朱兰教授、杨慧霞教授、Michael A Belfort教授、罗国阳教授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
-----

郎景和院士、魏均民社长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英文论文竞赛评选环节详情见第三条推送。


最后由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沈平虎主任代表2020年承办方梁志清教授、漆洪波教授,从郎景和院士及本届执行主席程文俊教授、胡娅莉教授手中接过会议旗帜,2020中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将在重庆召开。


大会特别演讲


“医学的梦想和现实”

北京协和医院 郎景和院士


郎景和院士为大家带来《医学的梦想和现实》讲座。郎院士从人文科学角度讨论医学的梦想与现实,并贯穿了很多的医学哲学思想。他认为,医学是个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我们要哲学地看待医学问题,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随着医疗的发展,过度诊疗、离床医疗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郎院士带我们重新回顾了100年前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的箴言,告诫广大医务工作者寻觅医学的核心,而不要让医学成为冷冰冰的科学。医学是科学,是哲学,我们医务工作者需要接受人文教育,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需要付诸医学实践,全面提升职业精神、职业智慧、和职业能力,用大爱成就大医。


Fetoscopic Meningomyelocele Repair--The Journey to a New Technique

Micheal A Belfort教授  美国Baylor医学中心


Belfort教授首先介绍了中美两国国情不同,终止妊娠的观念有所不同,胎儿宫内治疗在国外起步较早。脊柱裂在美国的发生率为3.4/10000,每年约有1400-1500个脊柱裂的新生儿出生。既往采取开放手术治疗,造成母体创伤大,产科相关并发症多,因此胎儿镜手术应运而生。Belfort教授介绍了胎儿镜手术发展的历程,Belfort教授及其团队在既往胎儿镜手术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初始用球囊模拟,随之在羊模型上模拟手术,其手术方式仅在子宫上两个小的切口,使用补片在内的新的3层缝合技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结局无差异,在延长孕周以及增加阴道分娩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改善母体结局以及新生儿非神经系统结局。


辅助生殖与自然妊娠人群母亲及子代疾病风险比较研究

沈洪兵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

沈教授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近年全球对于辅助生殖对子代健康和妊娠结局影响的广泛研究,研究设计包括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及Meta分析,研究结局包括儿童肿瘤、出生缺陷、智力行为、妊娠结局以及其他表型等等,沈教授指出虽然现阶段辅助生殖技术对子代健康风险程度总体较低,但是其子代健康仍需要持续关注,并且孕产妇围产期不良结局风险显著增加,登记系统研究存在局限性,因此大型前瞻性出生队列十分必要。沈教授介绍了目前中国国家出生队列的总体设计,出生队列研究存在巨大空间,涉及环境、营养、代谢改变、表观遗传改变等多种因素贯穿配子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婴幼儿期以及儿童期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宏观研究与微观组学研究的整合分析,横向交互多学科领域,纵向覆盖整个生命历程,该研究将为持续推动和改善生殖健康、生命健康以及子代健康提供支持。



大会主题演讲


复发性流产的国外经验分享

罗国阳教授  美国Howard大学医学院


罗教授首先强调了循证医学的理念,介绍了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分析了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解剖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还有占有40-50%的不明原因的流产。罗教授建议发生两次流产及以上就应该开始做系统的检查,但是有一些检查并非推荐,比如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查仅限于怀疑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遗传性血栓症的检查仅推荐于怀疑血栓形成或高风险的患者、不推荐常规子宫内膜活检等等。抗磷脂综合征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罗教授强调了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还介绍了复发性流产的处理,尤其抗磷脂综合征的处理,对于既往合并血栓史的患者孕期予低分子肝素和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产后华法令治疗,禁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对于无血栓病史的患者进行严密的临床监测,孕期低分子肝素和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产后预防性抗凝至产后六周,禁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对于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指标不达标准的患者不建议任何特殊治疗。最棘手的当属不明原因的复发流产,理论上孕激素治疗可能有效,但高质量临床研究发现活产率未见差异;阿司匹林单用或联合肝素对不明原因复发流产不推荐;类固醇激素不仅无效,还对母儿有害;免疫治疗无临床改善,却可能造成母体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而临床研究发现进行安慰剂治疗却可以达到50-70%的成功率!因此不建议对不明原因流产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并且最终强调:无害于病人为先!


中国女性盆底康复现状和未来模式

朱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通过中国5万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20岁以上女性主要盆底障碍性疾病患病率达41.5%,其原因与年龄、妊娠、分娩密切相关。分娩时肌肉、筋膜的直接损伤以及阴部神经的损伤都是造成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而这些损伤都是可以通过康复进行修复的,产后6周以后尽早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少盆底障碍疾病的发生。盆底康复的适应症包括促进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混合性尿失禁,治疗和预防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痛。其禁忌症包括产后重度盆底器官脱垂,产后42天以内,神经损伤早期。我国盆底康复始于2008年,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十年期间发展迅速,进行了336万余次的筛查,185万次的盆底康复治疗,朱兰教授展望了我国将建立的中国盆底疾病三级防治模式,呼吁全体妇产同仁为盆底障碍疾病防治事业共同努力!


中国孕产妇死亡概况和干预策略

杨慧霞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孕产妇死亡是产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2000年至2018年,全国范围内孕产妇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下降明显,但是农村在2016-2017有略上升。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仍是产后出血。因此近年来孕产妇死亡相关疾病的诊治指南不断完善,涉及多个相关指南的颁布、修订和巡讲,特别强调产后出血的处理和预防、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及时诊断和尽早合理地转诊,杨教授建议建立全孕期保健体系,进行胎盘植入综合管理,最佳方案包括多学科合作评估、个体化方案选择、减少术中出血。对于羊水栓塞,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更新知识,加强培训,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抢救。对于妊娠并内外科疾病的全程综合管理中,做到窗口前移,从孕前开始进行咨询评估,客观评价,寻找合适妊娠时机,孕期严密监测,调整治疗,评估胎儿发育,产后指导和随访。另外杨教授强调高危孕产妇的分级管理的重要性,呼吁孕期保健需要足够重视,因为孕期并发症不仅关乎孕产妇死亡,更关乎两代人的健康!


本文编辑:翁桥 南京鼓楼医院

46
热门评论
  • 2020-01-09 18:56:45

    -----

添加到收藏夹
名字:
文件夹: